[公司簡介][千力廣場][網路資源][刀剪搜尋][美髮網][搜尋網][網路訂購單][本公司位址圖]
外銷簡介
 千力網路
產品介紹
綜合目錄
聯絡我們
E-MAIL
嶺東科大夜間部第十二屆企管科通訊表

於96/ 10/ 10 刪除掉
2013/02/23改為
羅芳伯與“蘭芳大總制”的故事

  羅芳伯與“蘭芳大總制”

     羅芳伯,原名芳柏,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生於 梅縣石扇一耕讀之家。 “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遇事勤奮,鄉里稱 之”。
乾隆37年(1772年),羅芳柏與百餘名親戚朋友 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 西部的加里曼丹島。起初,芳柏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膽識、有才能, 又懂武術,身體壯實,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加里曼丹島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 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其時該島內部各大小採礦公司之間互相爭鬥,外部又有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極為劇 烈。羅芳柏在站穩腳跟後,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 成立華僑與當地民眾相結合的軍隊,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1777年,羅芳柏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以東萬律為 首府,著手建立“蘭芳公司”,並組織“蘭芳大總制”。在他管轄下的11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稱他為“大唐總 長”,敬稱為“芳伯”。
“蘭芳大總制”上建總廳,下由各級官員輔政,組織地 方自治機關,任命華僑及土人頭目為各級機關首長和副首長,施行德政,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政體雛型。羅芳柏在位期間,領導人民改進落後的農耕技術、擴大 礦產的開採,發展交通事業,創辦學校,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為保衛轄屬安全,採取全民皆兵的措施,組織青壯年參加軍事訓練,平時務工、務農、經商,戰時集結打仗,並設有 兵工廠,製造槍砲,建立鞏固的防務。加里曼丹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實與羅芳伯的領導分不 開。 “蘭芳大總制”成立19年(1795年)後,羅芳伯 因病在坤甸逝世,終年58歲,臨終前他推薦有功績且武藝超群的江戊伯繼任,保證了政局的平穩。
“蘭芳大總制”前後選舉過12位總長,到公元 1884年才被荷蘭帝國所吞併,歷時108年。羅芳伯等人所建立的業績,一直為後人所敬仰,東萬律 有紀念他的“芳伯公學”,坤甸有羅芳伯紀念廳和墓園,其家鄉梅縣石扇梅北中學內(下圖)有“羅芳伯紀念堂”。 


環球雜志

    今天的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在19世紀,東南亞曾經出現過一個華人建立的現代共和國家:蘭芳共和國,前后共存在100多年,后來被荷蘭人消 滅
。一個叫羅芳伯的中國人,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權建設,于1776年創立共和体制,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
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并實 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体制還早11年。
220多年前,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亞人對婆羅洲的稱呼,今約有三分之二為印尼領土)西部,誕生了一個華人建立起來的小 國家“蘭芳共和國”。
它的幵國元首是中國廣東省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

很早的時候,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有很多華人來到加里曼丹島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西部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
有的在農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有的則在山區幵采石油和煤炭。

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极為艱苦,由于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乾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
為了生活,他們需要團結互助,于是組織了不少“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后來,這些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了以東津為首都的蘭芳共和國。

羅 芳伯因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在坤甸一帶華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各地搞同鄉會的人推舉為領袖,
于1776年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 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机關的負責人。

羅芳伯當了19年的國家元首,于 1795年病逝。隨后,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后還有7人先后擔任過這個職務。
1886年,這個在异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 義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体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
“蘭芳”共存在了110年。

歷 史上在南洋海島上(西婆羅洲)曾經存在了110年的蘭芳共和國,就是我國新興的市民階級(資產階級)在國內發展受阻的情況下,
在國外建立的一個資產階級性 質的共和國(1776年建立,1886年被荷蘭侵略者消滅。參見呂振羽著的《簡明中國通史》
第15章第927-932頁﹔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材:《中國古代 史講義》下冊第34章第496-497頁)。

蘭芳國位于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一帶),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6年),滅于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6年),立國時間達110 年。創始人為廣東人羅芳伯。

這 個由華人建立的國家制度很特殊。在當地華人圈內,首領稱為大唐總長(或者大總制),面對當地土著居民則稱王。
首領的傳承不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式的家族 世襲制,而是類似于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首任大總長羅芳伯逝世時,
公推江戊伯繼任,先后五傳,最后劉台二,故被人稱為共和國。至于“國之大事,皆咨決眾 議而行”,也有似于議會制。

后來,他們還曾經遣使回國,覲見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
意思 是,我不敢自立為王,但朝廷下令封一個王總可以吧。但這件事沒有結果,有可能是使者沒見到皇帝
,也有可能是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這些天朝棄民,或 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漢人在海外建個國家。

羅芳伯在中國國內,也是一個平民百姓,沒有任何特殊身份。到海外后,因為他才能過人,所以被大家 推為首領。
帶領眾多海外華人,謀求共同的利益。后來因為華人勢力太大了,有好几萬,當地土著居民也歸附了好几十萬,他們幫助?泥王平了叛,?泥王看華人的 勢力已成,
不得已拱手讓位。蘭芳國能建立起來,主要還是華人群体實力很強的緣故。

羅芳伯是華人勢力的代表,是由華人們推選出來的。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在華人圈內并不具備絕對的优勢。
也就是說,大家能一起推選他,也能夠一起廢了他。所以,羅芳伯敢于向土著居民稱王,但不敢在華人面前稱王。

中 國閩西歸僑作家張永和、張幵源新著長篇傳記《羅芳伯傳》,最近由印尼和平書局出版社出版,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產生較大反響。
亞細安(東南亞)客屬聯合總會于 4月19日至26日組織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組成宣講團,在印尼山口洋市、東馬來西亞古晉市和淪萊斯里巴加市舉辦宣講、
研討論壇,巡回千里,追思歷史名人, 進行了一次別幵生面的“羅芳伯之旅”。

据《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專家學者在發言中認為,《羅芳伯傳》史料丰富,筆触生動,情節曲折,再現 了廣東梅縣客家子弟羅芳伯和一群熱血客家青年,
于1772年5月移居婆羅洲(現印尼西加里曼丹島),与當地蘇丹和各族民眾并肩興業,發展經濟,并于 1776年創立共和体制的歷史畫卷。

亞細安客屬聯合總會會長吳能彬博士說,經海內外專家學者多次考察証實,羅芳伯于乾隆3年即公元1738 年出生于廣東梅縣石扇堡。
在坤甸建城(1771年)的次年,即1772年5月,羅芳伯与一批熱血客家青年漂洋過海,從烏石海邊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 島)
。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极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羅芳伯与當地皇族婆羅洲蘇丹結為兄弟,團結戰斗,帶領 福建、廣東籍華人和各族民眾,平定內亂,鎮壓首惡,勵行法治,聲望如日中天。

在軍事上奪得胜利的同時,羅芳伯目睹民眾生活困苦,日缺三餐,夜無居處,心中十分不安。他隨即著手組建“采金公司”,幵發當地丰富的金礦資源,推進 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羅芳伯并未陶醉在歡呼聲中,他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權建設,于1776年創立共和体制,定名為“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世界諸國堪稱第一,
比華盛頓1787年當選為首任總統并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共和体制還早11年。

山口洋市市長阿旺.伊斯哈博士指出,羅芳伯的施政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他重視教育,關心人才,努力發展經濟,贏得人心,也贏得划時代的成功。
与會代表當場捐贈款,協助當地發展教育事業,扶持260名華人貧困子弟升學。

許多學者贊揚羅芳伯生前十分關注中華統一大業,心系家鄉建設。据悉,20世紀3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
在近代史學術界影響重大,如今《羅芳伯傳》出版,進一步丰富了客家歷史文化研究的內涵和中國移民的史料。

在 印度尼西亞歷史上著名的蘭芳共和國,劉姓華人就曾擔任第四屆、八屆、九屆大總制,他們分別是劉台二、劉亮官、劉鼎,都有是祖籍廣東梅縣的客家籍劉姓華人。
 蘭芳共和國見于國史的時候不多,衹知道几百年前中國人在現在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搞了個共和國,往往相信那時中國全民熱愛君主,
君主制度更是天經地義, 偏偏華僑在17世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合眾式樣的國家。

如果僅僅對中華民族有這么一點了解的外國人,你要認為中國人的天性是自由平等。由于 史料的原因,我們無法知道羅芳伯搞的是自由平等的現代政治,
還是不堪入目的幫會統治,或者自由平等与幫會政治兼而有之,就象20世紀初期的芝加哥。不管怎 樣,從中國人的功業來研究共和体制
,是不容易得出結論的,他很快就會淹沒在一大片和共和無關的中國傳統思潮當中去,中國人的蘭芳共和國使人對一個种族是易 于共和或易于帝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荷蘭人一直有顧慮,不敢全面占領,怕同文同种的中國干預,但清廷統治下的中國當時已經搖搖欲墜,捉襟見肘,根本顧不上,
也不把他們當自己人,結果荷蘭人后來才放大膽子把該國徹底滅掉,這件事對后來南洋華人的心態,可能有某种影響。

1、蘭芳共和國証明:以漢族為主的群体和社區能夠創造并實現西方人也認可的民主体制。

2、蘭芳生不逢時,面對強大的西方入侵者,又得不到故土的支持,是以敗。

3、蘭芳被滅,便海外華人數百年來似苦海飄蓬,無處安身立業,竟屢為海島蠻夷所凌。

4、蘭芳被滅,也使東南亞華人在建國与民主方面的探索為兵火所滅。

同 樣是一群中國人,為什么离幵了滿清統治在海外就能建立起資本主義性質的共和國,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明末以來從生產力到意識形態都提供了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充 分的條件,也說明了中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必須是西方殖民論的破產,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擁有大規模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情況下加上本國高度文明的生產力發展, 以及思想解放運動完全能實現資本主義制度,
而明末就擁有這种條件,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中斷了這一歷史進程。資本主義在中國有充分的理由實現。


到南洋開金山
經典雜誌
第一個華人共和國
羅芳伯-佛教慈濟製作

根據史學家郭爾姆(N. J. Korm)的記錄,十八世紀的婆羅洲(加里曼丹的舊名),分別屬於二十多個馬來王國所有,根據考古發現,當地的產金歷史悠久,至少在十五世紀,爪哇移民已在內陸的上游河岸附近,從事採金活動。
 

華人金礦業的緣起,大約是在一七四○年前後,華人礦工受當地馬來蘇丹之邀,從北部的渤泥(汶萊舊名)到西加里曼丹(West Kalimantan)境內,以華人慣有的堅毅耐苦性格來開發金礦,成果非凡。如此好處讓婆羅洲的其他馬來蘇丹競相仿效,華人成了炙手可熱的開礦工人,紛紛地被招徠到各自所屬的境內開礦。
 

於是,一波又一波的閩粵青年,心懷淘金夢,揮別家中父老妻兒,揚帆出發了。儘管到頭來,一切努力或許仍歸徒然,儘管那風險的背後,是生離死別、粉身碎骨,但如果當下的生命苦況已達谷底,也只能孤注一擲了。這群不得不雄飛四方的壯丁中,有一位廣東嘉應州的羅姓青年,名芳伯,成了後來被史學家謂為全世界華人所創建的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大唐總長。「天朝棄民」轉眼成為海外英雄;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六年。
 

至於蘭芳伯所創建的「蘭芳公司」,到底算不算普遍定義下所認定的「共和國」,半個世紀以來,各方爭議不休。雖然有人以為,所謂的共和國,只是當時華人公司的別名,不具備成為國家的各樣客觀條件。但是,如果以當時蘭芳公司所創建的一套完整的行政制度、全民皆兵的「國防」機制,以及家長、村長制的「立法」威信,或許,就當時特殊的處境下,那樣「高度獨立與自治」的規模,已儼然具備一「國」之態勢。
 

如果發動太平天國起義的洪秀全,在南京稱王並建立十一年的政權可以被肯定,今年七十歲的當地耆老傅孫澤說,那麼,「持續了一百一十年的蘭芳共和國,也應該有足夠的理由被承認。」他又意有所指地補充道,「而且,還真巧,洪秀全和羅芳伯都是客家人啊!」
 

過去的英雄事蹟或許曾經喧騰繁盛,但終究敵不過歷史的淘洗與現實的抹拭,再輝煌也轉眼凋零。在這個全世界第三大島嶼、僅次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森林裡,象群猴黨出沒無常,奇花異草也妖嬈盛開,但更真實的場景,或許是雨林外的膠園礦區,以及華人村莊內,那一幕幕不斷上演的恩怨情仇。
 

 
坤甸的懷璧其罪
《坤甸日報》副社長陳得時
西加里曼丹省/坤甸

西加里曼丹的首府坤甸(Pontianak),是許多唐山過南洋來的先輩們,選擇安身立命之所在。早期過黑水溝到台灣開墾的泉州與漳州的械鬥故事,也曾在這片被喻為「赤道的土地」上發生。當時,分別隸屬客家與潮州兩大派系的華人公司,因為利益與地盤之爭,家長的個人成見演變成村與村之間公共利益的糾紛,而相互鬥毆甚至仇殺。
 

只是,華族之間那段以武力解決生存問題的糾葛,早已成為過眼雲煙,今天的華人,團結一致都來不及了,「我們沒有分裂的本錢!」《坤甸日報》副社長陳得時,皺著眉說道。
 

迎著全印尼境內最長的卡布阿斯(Kapuas)河,風平浪靜的坤甸,嬌柔嫵媚。卡布阿斯河水因為當地土質關係,顏色有些渾暗偏棕,不算清澈,但令人生敬的是那份生機。
 

黃昏時分,緊鄰河邊的三畢(Tembelan Sampit)村莊上,馬來青年聚集涼亭上聊天,通往河裡的階梯上,婦女們包裹著沙龍,旁若無人地沐浴、洗衣,成群的孩子在一旁肆意地表演跳水,試圖吸引攝影同仁替他們捕捉鏡頭。
 

在潺潺江河的潤澤下,坤甸安分度日,不管鄰近的馬來西亞洲屬沙勞越如何蒸蒸日上、東北部的汶萊又如何大富大貴,彷彿通通與她無關,她只管過著粗茶淡飯、汲水浣面的日子。
 

但即便是這樣的要求,也在一次又一次懷璧其罪的嫁禍和委屈中,風裡來,浪裡去的,幾度成為人世廢墟。
 

「每一次,只要有暴動發生,所有難民總是聚集在這裡,坤甸總要遭殃。」文友俱樂部主席林木銳無奈地說。這「每一次」的零星暴動之中,當然包括那場至今想起,仍讓所有中年以上的坤甸華人,膽顫心寒的「一次」。
 

一九六五年印尼中央政權發生一場疑雲重重的政變,當時的老總統蘇卡諾被軟禁,蘇哈托成功奪取政權,當地人稱之為「九三○事件」。兩年後,新政權為了掃除當時除了蘇共、中共以外最大的印尼共產黨,以「剿共之名」,誣賴西加里曼丹的華人支持印共,並散播不利華族的謠言,慫恿勇猛而單純的印尼高山原住民達雅族仇視華族,裡應外合地對華人大開殺戒。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經把這段時間的印尼,稱為「二十世紀最慘的集體謀殺」,估計有五十萬名「所謂左翼分子」被殺,另有六十萬名未經任何審判而被關進牢裡。
 
 
 
 
 

﹝全球 新 聞】【公共工程會】【 採購公告】【本站地點圖
千力金刃有限公司
電話: 886-4-24364869  24364850  傳真: 886-4-24364550
電子信箱 genele@ms29.hinet.net   網址http://www.knife.com.tw/knife
Copyright (C) 2003 井利實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